他们这样入户排查——蔡甸教育百名志愿者

2月9日,蔡甸区教育局派出的下沉后官湖社区入户排查的近百名志愿者的第三个工作日。这一天收工比前一天早半个多小时。负责协调的郭静同志在工作群里发出“今天工作圆满结束,明天继续再战斗”后,副局长谢杰峰同志不忘叮嘱一句“建议把统计表发给各分管领导好掌握情况”。

落实落细,不漏一人

经过前两天的摸排,他们已然对有效的排查方法有了更多的思考。今天,他们面临一个新问题,前两天的排查中有发现,这个社区几个小区的住户春节假期有很多都不在这里居住,房子是间“空巢”。但是随着假期结束,他们何时会回来呢?郭静同志注意到,有的排查人员已经收到在外地排查对象的短信,称近期会返回住地。他马上提醒大家,必须每天排查房屋空置的住房,及时发现返回住户,确保排查不漏一人。群里一片“收到”。

水上人家一单元的一个太婆反映说,没有人排查她家。带队领导之一许会芳同志得到信息马上提醒负责排查的小组联系太婆。负责这个楼栋的李卫东老师立即联系这位太婆,电话却无人接听。他向物业打听,物业反映说,这个太婆每天出去卖菜,在门卫处登记测体温,根本不知道家里是否有人排查。李卫东不放心,他说,我再去跑一趟,一定要把情况弄清楚。下午四点五分,大家都收工了,他又去了水上人家,终于敲开了太婆家的门,原来太婆又出去卖菜不在家。他再次测了爹爹的体温,很正常。李卫东叮嘱爹爹要跟自己的婆婆解释一下,入户排查天天都会来的,这才放心地离开。

杨家稳和杨林利是负责水映香堤小区的。1005号别墅是第一家。他们站在门口3米处,大声反复呼喊民大约5分钟,里面还是没有回应。邻居打开了院门告诉他们,这房子没有住人。看着房门上贴满了催缴水费、电费的各种通知,综合邻居提供的信息,我们在确定地在备注栏写下“未入住”。0605的住户,喊了三遍开了门。户主介绍房子是他从别人那里买的,过户手续还在办理中,物业那里留的是前住户的号码,他已经不在国内了。他们收集了排查信息,双方留下了电话联系方式,继续前往下一家。

四点十分,后官湖社区5273户所有排查资料颗粒归仓。今天不仅是完成全部体温测量和排查登记任务,还为近2000家住户送去了《告居民书》,宣传防疫知识,提供特殊时期的管理规定、求助电话等信息。不在家的,也贴在了大门边。

人员物资  保障到位

根据最初的计划,区教育局为入户排查工作安排了7名带队领导,2名协调服务人员和56名志愿者。这56名志愿者,除了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作人员,有21名体育教师。区体育教研员杜林老师是他们的领头羊。杜老师的妻子是医生,从疫情防控开始就一直坚守在一线。他接到招募令时马上报了名,他的团队也不甘示弱。报名的队伍里有个徐舟,是汉阳一中的体育教师,入职还不到一年,大家问他怕不怕,他笑着说:“能和众多体育同仁们共进退,我觉得安心。更何况我是体育人,大敌当前,咱不怂!”蔡甸六小余小敏、蔡明波两位老师为了家人安全,主动在学校宿舍隔离,从住宿学校开始,他们每天下午都是方便面。莲花湖中学的周天生老师,家里有两个孩子,小的才2岁,但是他把两宝都交给老婆,主动要求下沉社区。还有偏远地区洪北中学的付志桢老师,每天都自己开车准时到达工作地。24岁的闵雯老师是常福中心小学的音乐老师,刚刚编入接听区政府热线电话的队伍。一位志愿者因病假不能及时赶到,她及时补位,没有犹豫,还说她爸妈也支持。

然而第一天上岗就遭遇到了人手不够的瓶颈。虽然是马不停蹄,还是力不从心,第一天的排查到五点半才结束,数据分析也是晚上加班才完成。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调整策略,决定再增派28人加入排查队伍,提高工作质效。28名志愿者投入社区排查工作。增派的志愿者,有20人来自大集街的中小学幼儿园,齐刷刷是各校的书记、校长、工会主席。大集中心幼儿园园长王太秀也在其中,她负责的幼儿园派了6人参加这项工作。“接到任务我第一时间就安排党员干部,所有接到我电话的党员干部,个个都是一口答应下来,没有丝毫的犹豫。使命在前,我们不可能退却!”她说,“党员干部们的义无反顾让我感动,也充满信心。”和她并肩作战的,还有大集张堡小学校长邝翠荣、大集中学党支部书记陈章利等人。

蔡甸区教育局办公室的张齐,从年前就开始筹备全系统的防控物资。必须的口罩、酒精,他就开着车一家一家药店跑,全区的药店全跑遍;食堂供应没有青菜,他跑到自己老家张湾的蔬菜基地去找。车不能进,他就步行进去,一趟一趟搬到车上。18位勇士要上前线,他准备好了行头;近百名志愿者要下沉社区,他把隔离雨衣、电子体温枪和社区住户信息、排查表格分类发放到每个人手中。他没有上一线,却和一线人员一样承受着艰辛和危险。每天150多人的队伍,消杀保障、生活保障、车辆保障、资料保障,他常常是忙到凌晨三四点回家,转个头又去单位安排一线送餐送物资。

同样忙碌着的还有南湖小学的教师们。为了方便下沉社区的同志们,区教育局安排南湖小学作为临时办公点。校长余明志同志立即组织人员开展全方位消杀及物资准备。一夜之间,10间教室、10间办公室全部到位,开水提供、校园保洁,资料复印,他们落实落细。从9号开始,学校还承担了为排查人员提供中餐的重任。在余明志看来,全体排查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投入防疫工作的第一线,只有尽最大的努力搞好后勤保障才对得起他们。

不计得失,全力以赴

5273户,6个分片带队领导,28个组84名志愿者,平均每个组每天要跑188户。作为站惯了讲台的教育工作者,首次面临这样的工作任务,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说不。

第一天的工作是最艰巨的。小区大,住户多,路线不熟,房型也比较复杂,有些小区房子大门都难找到。吴正平、张行敢、杨贤力几位同志,都是50多岁的人,他们负责的小区多是步梯房,每天都要上上下下爬楼100多层。累是累,但他们却说,可以把身体锻炼好。杨贤力同志的儿子杨帆也在这个社区排查,父子俩只有出门和回家才能碰面。局机关的杨家稳、尹正光、付德利都是58岁左右,他们的眼睛“长刺”已经多年,统计表中的字号太小,上下左右瞅几遍才有一个大概。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他们从没有提过换人。得知人手不足,57岁的方学斌同志又主动请战,他说,多一个人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一些。

每天要从城关到大集,一个组必须有一辆车出行。没有分配,组员们纷纷举手,“我开车,没问题!”“我开我开!”每个人想到的不是吃不吃亏,而是怎样把这件事做到最圆满。

工作地点在南湖小学的教室,因为要保持通风,窗户必须开着。坐在里面时间久了,手脚都是冰凉的。大家一边工作一边跳跳脚,有手套也不肯戴上,觉得妨碍工作进度。

这支排查队伍里,有16名“娘子军”。她们可能比男同志有更多的琐事。出发前,她们得安排好家里的老小,回家后,她们还要补做家务的功课。她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心骨。职教中心的姚俊芬老师,是区里的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急难险重不含糊;教研室的陈菊桃教研员,55岁步履奔忙;10号这天闵雯老师开始线上教学,和她同组的高燕平同志一个人挑起重担,没叫一声累。

2月10日,收工时间又提前了。他们说,现在我们对环境熟悉了,住户的情况也掌握了,效率当然提高啦!而且这里的群众还主动给我们送口罩,叮嘱我们注意防护,真的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