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二次污染” 他勇当医疗废物的“清道夫”

在征战火神山垃圾废物清理现场,在隔离点医疗废弃物清理现场……哪里有危险,他就冲向哪里。一个多月以来,蔡甸区城管局环卫所清运队队长魏双喜和队友一起穿梭于全区各个隔离点,清运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医废垃圾。

“老党校隔离点27桶、射箭馆隔离点8桶,老党校最多,我们先去那里。”3月10日,上午7点半,魏双喜动作娴熟地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手套,测体温、消毒后,出发前往第一个隔离点收运医废垃圾。

清运医护人员穿过的防护服、口罩、手套、鞋套,魏双喜和队友虽不在救治一线,却同样直面病毒。“本来就是干清运的,清运医废垃圾,我有责任,也最专业!”魏双喜说,医疗废物的投放、收集、清运和处置都需要规范的消毒处理,及时清运,才能避免“二次污染”。

魏双喜说,戴3层手套,全副武装后,进行挂桶、举斗、倾倒、放桶、归位……半机械式的清运作业相比平时,要更繁琐一些。在医废垃圾较多的点位,有时候会遇到垃圾桶盖子盖不上,装有废弃物的垃圾袋受挤压破裂,会威胁到清运人员的安全。他们看到后第一时间拿出消毒器具,里外消毒后,再套上黄色垃圾袋。

“刚开始是有害怕,不过现在早就习惯了。只要做好防护,就能避免危险。”魏双喜告诉记者,每天早出晚归,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几乎每天下午2点多才能吃上午饭。

每天清运老党校、野战国防园、九真山、假日酒店等30个隔离点的医废垃圾,当日18点,再将全区收集的医废垃圾送至武汉指定的医废垃圾焚烧场,进行统一处理。魏双喜每天驱车280公里,在隔离点、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场之间来回奔波,平均每天转运80多桶、600斤的医废垃圾。他说,“穿着防护服经常异常闷热,浑身湿透,护目镜里起雾、汗流进眼睛,都不敢乱摸,只能强忍着。”

“上次碰到隔离点工作人员给我们送矿泉水,挺感动的!”魏双喜感慨地说,“我觉得值了,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现在各行各业为了抗击疫情,都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奋战,我没有理由不参与这次的‘全民战斗’。”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你看春天都已经来了,爸爸马上也能回家了。”自从成为医废垃圾清运员,魏双喜就没回过家。他在单位安排的住处,每晚都会和妻子、孩子视频。他的妻子抱着孩子在视频里对他说,“加油,我们以你为荣,等着你平安归来!”


(作者:蔡甸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亭 通讯员 严娟娟 李晶晶)